一、个人风采

1、保研去向
中南财经政法大学、电子商务
2、个人简介
我主持10余项数据分析项目,获得6项国家级和国际级数学建模竞赛奖项。我连续2年综测排名专业第1,英语六级563分,获浙江省政府奖学金等8项校级及以上荣誉。我选修中国跨境电商学院微专业已毕业,多次企业实地调研。我现任党支部统战委员,累计志愿时数超300小时,曾服务于第19届亚运会等重大活动。
3、保研经历或感悟
五组数字背后,是一段关于坚持、竞争、积累与选择的成长旅程。
从踏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,我就将保研作为自己大学四年的重要目标。如今回顾这段历程,感慨万千。去年大三时,我凭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国家二等奖,基本确定了保研资格,这也为我的保研之路奠定了重要基础。今年寒假,我便开始了系统性的保研材料准备,包括个人简历、展示PPT、推荐信等。四月份,我早早去教务处办理了成绩单盖章,五月份起正式进入投递阶段。整个过程漫长且充满挑战,和许多同学一样,我也曾多次萌生放弃的念头。在我看来,数据往往更加理性客观,为了能让大家对保研有更真实、全面的认识,我想用几组数字来呈现我的保研历程。
二、五组保研数字
1、—5/56
这组数据代表我从五月到九月整整五个月期间,共投递了56次申请,其中包括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。而最终确认并实际参加的面试仅有5次——部分因时间冲突未能参加,也有因已获得更理想offer而主动放弃的。
这五个月的投递经历,让我体会到了坚持二字的真正重量。保研申请绝非简单地填写表格,每一所院校都有其独特的要求:不同的个人陈述方向、各具特色的推荐信需求、繁杂的附加材料准备。初期,一次完整的投递可能需要耗费我两三天的时间,即使后来流程熟练了,每次投递仍需要投入两三个小时精心准备。但大家仔细想想,我们已经为保研努力了整整三年,而核心投递的时间往往只有三个月,必须放手一搏。
因此,我强烈建议采取“海投”策略,尽可能扩大申请范围。这不是盲目撒网,而是给自己创造更多可能性。海投也意味着可能面临更多拒绝。在保研路上,我也曾屡次受挫,精心准备的申请石沉大海,满怀期待的夏令营未能入营。我一度陷入自我怀疑:为什么没有学校愿意给我机会?七月份收到一个夏令营入营通知后,八月份却一无所获,那种落差感足以击垮一个人。
但我早就明白,遗憾比失败更可拍,如果失败是一场会打击你的暴风雨,遗憾就是一生中绵延的细雨,那些“假如再给我一次机会”,就像难以愈合的伤口,总在潮湿的雨夜不时袭来刺痛。如果因为害怕被拒绝而不敢尝试,未来回想起来只会更懊悔。
2、—3/30
或许有同学认为,一旦入营,后续就会轻松许多。事实并非如此。以我所报专业为例,面试环节共有30人入营,最终仅录取4人,录取率低至13.3%。这意味着,即使你成功入营,竞争才真正开始。
我所在面试小组有10人,我的面试排名是小组第一。然而,在所有参营者中的总排名仅为第3。原因在于面试分多个小组同时进行,各组评分基准存在差异。有些小组整体给分偏高,有些则相对严格。在这种情况下,即使你在自己小组排名靠前,但与其他小组的申请者相比,可能并不占优势。
入营只是拿到了入场券,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。面试前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准备,从个人陈述的反复打磨,到模拟面试的多轮练习;从专业知识的系统复习,到对申请院校研究方向的深入了解,全部不能懈怠。
3、—1/88
在山东大学面试中,我抽到了第88套专业题目。面试现场的抽题系统完全随机,我深吸一口气,按下停止键时,数字88出现在屏幕上。那一刻我明白,这不再是可以靠临时发挥应付的场合,而是对我三年专业学习成果的真实检验。
这类随机抽题机制凸显出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的重要性——无法靠临时发挥弥补。校方提出的问题往往具体而深入。例如,在被问到“两两比对方法的应用”时,我回答其常用于主成分分析,属于多目标决策方法,并提及熵权TOPSIS法等客观评价方法。然而,面试老师紧接着追问该方法的准确归类,实为“多属性决策”,并进一步让我解释“熵”与“熵权”的概念。可见,面试官会紧抓你的回答层层深入,检验你是否真正理解。面试不是考研笔试,而是思维能力的展示。
因此,我建议大家务必提前查阅目标院校的专业目录与参考书目,进行系统复习。若时间紧张,可借助知识框架图等工具提高效率,但务必做到对核心概念了然于心。
4、—5/3840
这组数据代表我收到河海大学面试通知后,在除去睡眠外长达3840分钟的时间里所做的准备。整个暑假我主攻企业管理方向,重点复习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管理学教材。然而,实际面试仅持续5分钟,除自我介绍外仅有一个问题。
五分钟,可能只是一杯茶从热到凉的时间,如何在短时间内脱颖而出?我的体会是:充分准备的基础上,展现真实的自己。面试不是标准答案的背诵,而是个人特质与学术潜力的展示。那些3840分钟的准备,看似浓缩在5分钟内,实则体现在每一个自信的回答、每一次从容的应对中。这种能力不是短期内可以培养的,而是需要通过长期的系统学习和思考才能获得,保研面试只是这些积累的一个展示窗口。
5、—1/∞
保研过程中,我们常面临诸多选择:985还是211?学硕还是专硕?外校还是本校?其实,没有绝对的最优解,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,得到自己的最满意解,毕竟每个选择都意味着一条不同的发展路径。
例如,我曾收到985专硕的机会,但考虑到未来深造计划,最终选择了211的学硕。这个决定不是基于学校的光环,而是基于我对自己的清晰认知和未来规划。选择的前提是明确自己的上限与下限。保研路上,我们经常会陷入比较的焦虑:为什么他去了更好的学校?为什么我得不到那个机会?但重要的是明白,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。所以,我作为经历者,恳请大家务必认真考虑自己目标的上限和下限,对自己的未来的选择慎之又慎。
三、结语
最后,我想分享暑假在图书馆四楼自习时看到的一句话:“努力很重要,然而比努力更重要的是——相信自己。”保研路上,难免有挫折与忐忑:被拒的沮丧、等待的焦虑、选择的困惑。但请一定相信自己的付出与潜力。那些深夜的苦读、反复修改的材料、一次次模拟面试,都不会白费。它们构成了你独特的竞争力,也塑造了更好的你。保研不是终点,而是新旅程的起点。无论结果如何,这个过程本身的收获都将是你一生的财富。相信自己的选择,尊重自己的节奏,保持自己的步调。保研这条路,你从来都不是独行者。
四、暖心寄语
既然遗憾比失败更痛,人生苦短,何不一试?
